工业和信息化部1月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工信部近日印发《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下称《行动计划》),将面向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市场,推动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实现突破。到2023年,我国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达到2.1万亿元,力争15家企业营收规模突破100亿元。
2023年销售额达2.1万亿 15家企业营收破百亿
《行动计划》绘制了未来三年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路线图。
在总体目标上,到2023年,优势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安全供应水平显著提升,面向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等重要行业,推动基础电子元器件实现突破,增强关键材料、设备仪器等供应链保障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在产业规模上,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达到21000亿元,进一步巩固我国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生产大国的地位,充分满足信息技术市场规模需求。
在技术创新上,突破一批电子元器件关键技术,行业总体创新投入进一步提升,射频滤波器、高速连接器、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光通信器件等重点产品专利布局更加完善。
在企业发展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电子元器件企业,力争15家企业营收规模突破100亿元,龙头企业营收规模和综合实力有效提升,抗风险和再投入能力明显增强。
电子元器件为何重要?
电子元器件是支撑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表示,电子元器件已渗透至社会经济的每个角落,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汽车电子、5G通信、物联网以及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军事装备等领域,发挥着关键的基础作用,但过去其更多地隐藏在整机产品下面,不太容易受到非专业人士的关注。
以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为例,每台iPhone 手机平均使用MLCC数量超过1000只、每座通信基站使用量超过6000只、每辆新能源汽车使用量超过10000只。
“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水平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电子系统和整机产品的性能,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上处于上游位置,全球电子信息技术强国对此均予以高度重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子河说。
发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据介绍,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第一大生产国,2019年全国电子元器件产业整体销售收入超过1.86万亿元,企业数量数万家。“大部分产品产销量均居全球领先地位,本土供应链总体完善,产品门类较为齐全,基本可覆盖现有市场需求。”杨旭东说。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杨旭东表示,当前主要表现在企业整体实力偏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骨干企业匮乏等方面。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化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在“卡脖子”问题上,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秘书长古群举例介绍,有“电子工业大米”之称的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其国内企业市场占有率低于4%,在5G基站领域,国产MLCC产品仅实现小批量试用,与国外差距达到10年以上。再如,海量信息传输的光通信领域所必须的光通信芯片、光纤滤波器差距也在5年左右。
为解决产业“卡脖子”难题,《行动计划》在产业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明确多项举措,包括通过在电子元器件领域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筹央地、行业资源,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在5G、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优化采购模式,规避市场非理性行为,利用各方资源,推动电子元器件差异化应用,以系统性创新弥补局部或单点不足。
在重点市场应用推广上,下一步将在智能终端市场,5G、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市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工业自动化设备市场,高端装备制造市场等五大市场发力,加速产品吸引社会资源,迭代升级。(记者 郭倩 北京报道)